一、本書所排之各重卦格式
卦序 重卦名 〔上卦,下卦〕〔上卦象,下卦象〕
卦名:原文內容(本卦綱領)。
│ 注:文字解說。
│ 象:象徵概念與本卦之關係(原文見《來注易經**》)。
│ 釋:義理分析及解說。
│彖:原文內容,略去與卦名內容重複者(彖為以象斷言之意)。
│ 注:文字解說。
│ 象:象徵概念吉凶之判斷(原文見《來注易經**》)。
│ 釋:義理分析及解說。
│象:原文內容(聖人指示為人做事之道)。
│ 注:文字解說。
│ 象:本卦之象徵(原文見《來注易經**》)。
│ 釋:義理分析及解說。
爻一至爻六:原文內容(爻為可變者,由低位至高位,共有六爻)。
爻:各爻之條件及狀況,以供判斷吉凶。
通:當本爻變後,必成另一卦,本條即為對該卦之說明,可供參考。
注:文字解說。
象:象徵概念與卦爻之關係。原文見《易程傳》 :宋b程頤 撰
《周易本義》:宋b朱熹 注
《易經**》:明b來瞿唐著
釋:作者對原文之闡釋(以黑體印出)。
二、判斷參考
1.卦之定名乃根據爻之互動關係,故而卦名已決定了吉凶的大方向。例如損指損失,益指增益,各爻之判斷必須符合損與益之條件。然而易道講究生生不息,迴圈不已。故損益相綜,損而益,益乃損。因此卦名本身之吉凶,尚應視其始終以及各爻之關係等因素而定。此外,有些卦象之吉凶並不明說,端視其它條件之互相作用而定。
2.爻性:各爻皆有特性,凡爻辭中有明確吉凶定義者,其統計及說明如下:吉數、凶數指各爻之吉凶數(因原文吉凶定義並不明確,故僅系概略數)。陽吉、陽凶,陰吉、陰凶指爻之陽陰性質於該爻位之吉凶統計值。
┌──┬──┬──┬──┬──┬──┬──┬─────────────┐
│爻位│吉數│凶數│陽吉│陽凶│陰吉│陰凶│ 說 明 │
├──┼──┼──┼──┼──┼──┼──┼─────────────┤
│初爻│ 21│ 14│ 12│ 2│ 9│ 12│初始,情況未明,難知其詳。│
│爻二│ 28│ 6│ 14│ 2│ 14│ 4│多譽,柔用中為宜。 │
│爻三│ 6│ 28│ 6│ 12│ 0│ 12│多凶,賤,由下向上奮鬥者。│
│爻四│ 29│ 5│ 11│ 3│ 8│ 2│多疑多懼,重臣近君。 │
│爻五│ 28│ 4│ 10│ 1│ 18│ 3│多功,貴。居高位重。 │
│上爻│ 17│ 20│ 11│ 8│ 6│ 12│孤高無援,夕陽黃昏。 │
├──┼──┼──┼──┼──┼──┼──┼─────────────┤
│總計│ 129│ 77│ 62│ 28│ 55│ 45│吉多,凶少,陽多吉,陰多凶│
└──┴──┴──┴──┴──┴──┴──┴─────────────┘
3.位--爻位有三種:
3.1陰陽之位:一、三、五為陽位,二、四、六為陰位,爻之陰陽與位符合,即是得位。得位之爻,表具有陰陽之爻德,吉凶則由卦象決定。
3.2高低之位:爻位的高低,與地位之尊卑、時機的早晚、事物的成熟度、物體本身的部位等皆成正比,為判斷之參考資料。
3.3三才之位:內外各卦,皆由三才結構而成,在重卦中,第二爻與第五爻為人位。人位主掌人事,因居三才之中間,故又稱為得中,六
二、九五乃既得中又得位者,稱為中正,表示人當其位且正直。第一爻與第四爻居地,指一個階段之開始。第三爻與第六爻居天位,指一階段終了或全部終結。
4.應--一與
四、二與
五、三與六爻中,若兩爻陰陽性相反,則稱為應。應是兩爻之間的呼應、照應、響應、感應等,吉凶則依實際影響而定。
5.比--相鄰各爻,若陰陽性質不同者,謂之「比」。比又有四:如本身為陽爻,比上爻稱「扶」,比下爻稱「據」,其利有大有小。如本身為陰爻,比上爻稱之為「承」,比下爻稱之為「乘」。
在判斷時,「乘」常不利,因弱乘剛不易也。「承」影響不大,因陰柔無力。
「扶」、「據」較多利,此乃陽爻剛健之故。
《易經明道錄》
《易經明道錄》序
第一章 何謂易
第二章 讀易需知
第三章 象徵符號
第四章 易經術語解釋
第五章 本書範例
第六章 六十四卦解說
附錄一 倉頡易數
附錄二 梅花易象數表
附錄三 《易經明道錄》卦象索引
附錄四 《周易》**學初探
遵義章第五
王氏曰 言雖忠直傷人主,怨事不幹己,多管有怪 不幹自己勾當,別人閒事休管。逞著聰慧,口能舌辯,倫人善惡,說人差錯,揭人短處,對眾恥辱 心生怪怨,人若怪怨,恐傷人之禍殃。釋評 自己想博取剛直的名聲,而把他人置於抱屈枉,受 的境地,這類人本身是要遭殃的。戮辱所任者危。注曰 人之雲亡,危亦隨之。王氏曰 人...
遵義章第五
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堪實者耗。注曰 陸贄曰 名近於虛,於教為重 利近於實,於義為輕。然則,實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實。名實相資,則不耗匱矣。王氏曰 恃己之勇,妄取強勝之名 輕欺於人,必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寬,事業難成 功利自取周新春七政四餘網 www.d5168.com,民氣不伏。霸王不同賢達,倚自強能...
遵義章第五
多許少與者怨。注曰 失其本望。王氏曰 心不誠篤,人無敬信之意 言語虛詐,必招怪恨之怨。歡樂此間,多許人之財物,懊悔慳吝 卻行少與,返招怪恨 再後言語,人不聽信。釋評 答應的多,兌現的少,這是結恨記仇的一個首要原因。既迎而拒者乖。注曰 劉璋迎劉備而反拒之是也。釋評 招攬到人材又不同,就像宴客而拒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