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生既可體現在自身,也可體現在人我之間。
1、自我五行相生
為人以仁德心為本,立定主意,愛人愛物,關心他人,能吃虧忍辱是為五行中的陽木。再能**遠矚,知時達務,深明事理,事無大小,必處理得當,不計較私利,不貪便宜,這是由木走到明理火上,是為木生火。如能做到心胸開闊,能容能化,忠厚信實,誠懇待人,言行一致信人不疑,事情失敗,絕不怨人,這便是由陽火生起信實土來。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遇事有判斷力,是非分清,辦事果斷,義氣圓足,是為陽金,這是由土走到金上。事情錯了,認己不是,謙虛柔和,絕不爭功虛靜自然,是為智慧水,這是金生水。遇事能同情人,愛護人,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這便是水生木了。這是男子的行運。五行能順生五步,非聖即賢。
女子行運則與男子相反,先生說:「女子以逆為順,這樣男女能互相躲開路。但孀居則與男子行運同。」
女子木性要立起主意,以仁慈為重,不怕困難,能吃虧讓人,這是陽木。由木要向水上行,多認不是,柔和待人,不爭理,不搶先,這是木往水上行。待人有義氣,分清別濁,委曲求全,多找人的好處,是水向金上行。寬巨集大量,如土之「厚德載物」,誠信為本,這是由金向土上行。遇事明理達時,絕不怨人,以禮自守,不為虛榮所引誘,這是由土行到火上。安分守己,堅持正見,不隨是非曲直而轉移,不被外物所**,這是由火行到木上。這是女子的行運。
五行性撥陰取陽,陽氣充盈,與五行相應的臟腑,都得到陽光照耀,氣機暢達,自然身強體健,精力充沛,心腎相交,百病不生。
以上是五行相生的一般理論。但五行效能撥陰取陽時,男女的行運就不一定必須截然相反了。鳳儀先生說:「從前男子取法太陽,女子取法太陰,男子順行。女子逆行,今後女子若明道而能自立的,也可以同男子順行了。」這段話充分地體現了鳳儀先生常說的「時代不同,行道也不同了」的獨到見解。
上述男女五行的行運是五行相生的常規理論,然而具體到每個人身上,則看他自己的本性是哪一行打底(為主),如是木性打底,就必須首先使木性化陰為陽,才能夠生陽火,否則,陰木絕生不起陽火來。陰木也只能生起陰火。如果是陰水性,就生不起陽木來,先生說:「水是生木的,然而陰了,就寒,寒就不能生木了。」所以必須反到陽面,方能相生。如果是陰土性打底,必須遇事責己而不怨人,化陰土為陽土,才能生起陽金。否則,滿腹怨氣,怎會生出義氣金來。其餘,火性、金性、水性,都是如此。
2、人我五行相生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必然要有你我他的種種人際關係,其中必然有五行相生的道理。比如他是陰木性,好生怒氣,說話又直又硬,不考慮別人的接受能力,張口就說。我要想與他關係處好,必須用水性對待他持以溫和的態度,待他怒氣過後,再以溫言勸解,這樣他不僅能接受,並且感激我。這叫水生木。否則,他硬我也硬,必然鬧成僵局,使矛盾激化。
比如對方是陰火性,點火就著,或爭強好勝,喜虛榮,好爭理。這樣人,我就要用木性對待他,定住主意,不隨他轉,存仁愛心,不與之計較。看他氣的面紅耳赤,覺得可憐;待他火氣消了,清醒之後,再和他談清道理,他自會聽得進去。這叫木生火。
對方是陰土性,死板不靈活,固執己見,好生怨氣,不能通情達理說話死硬,很難令人接受。我則應以陽火對待他,看清他的特性,不和他爭理,說清道理,耐心開導。對這種性格的人,不能急於求成,不可能用三言兩語,就可使他頓開茅塞。必須掌握他的內心活動,說話能打動他的心,才能奏效。這便是以我的明理火,化導他的陰土,叫作火生土。
對方是陰金性,能說會道,花言巧語,處事虛偽,對這種人不應生煩厭心,要認清他的本質。用沉穩老練的土性對待他,不受他的欺騙,他能說就讓他說去吧。不論如何,在我面前,施展不了他的伎倆,最終不得不收斂他的氣焰。這便是用我的土生他的金。
對方是陰水性,性格緩慢,愚魯不達,不明事理,好生煩氣。我則千萬不能看不起他,要用義氣的金性對待他,尊重他的人格,愛護他,托起他,使他能和我親近,這樣,他自會聽我的勸導。這叫金生水。否則,你看不起他,使他精神上受到壓抑,這樣,他一定要與你拉大距離加強反感,是很難接受幫助與勸導的。先生說:「托起愚人是賢人。」
五行相生含義 五行相剋含義
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開始有五行,後來我知道五個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但我也知道它是什麼。我知道五個元素,但我不知道具體的含義。我說了列的五個要素。什麼是有意義的?同義詞五個要素 金勝水,水生木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木生火是因為木材是溫暖的,燒製的,鑽頭被燒製,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由於火,它可以燃燒,...
五行生剋賦
大哉干支,生物之始,本乎天地,永珍宗焉。陰陽變化之機,時候淺深之用。故金木水火土無正形,生剋制化,理取不一。假如死木,偏宜活水滋濡。眉批 死木休囚者,頑金旺相者。棟樑材木也。譬若頑金,最喜紅煙鍛鍊。太陽火,忌林木為仇。棟樑材,求斧金為友。火隔水不能熔金。金沉水豈能克木。眉批 火弱不能熔金,金沉不能克...
五行生剋的祕密
五行生剋的祕密 陰陽 觀念最先呈現在古老的 易經 一書中。戰國末期,陰陽家鄒衍將 五行 與 陰陽 觀念溶合為一,以 陰陽五行 之說顯名於當世。五行學說即已經深深植根於中漢文化的泥土中。更成為我國古代哲學的基礎,在政治 哲學 醫學等範疇無不擁有深遠影響。時至本日,連庶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