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和「海洋文學」作家盛**在訪談中,聊到了正在熱播的周星馳電影《美人魚》。他認為《美人魚》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較為可觀的人魚傳說,與舶來的人魚故事相映成趣。
哪本書的人魚最多?
最為密集的人魚形象來自《山海經》,比如《山海經·海內北經》載:「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郝懿行注曰:「查通奉使高麗,見海沙中一婦人,肘後有紅鬣,號曰人魚,蓋即陵魚也。」海上見聞的注入,使人魚的形象不斷豐富,而這些傳說的源頭,都指向了《山海經》,可見這部古書的輻射作用。《山海經》中還有人魚、赤鱬、氐人、互人等人面魚身的怪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魚,這裡的人魚,指的應該是鯢魚,即俗稱為娃娃魚的大型兩棲動物,《山海經·北山經》記載了人魚的特徵:「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
人魚「音如嬰兒」,可使我們想到娃娃魚類似嬰兒啼哭般的鳴叫,而鯢魚健碩的手臂,圓鈍的頭顱,還有搖曳的長尾,再加上嬰兒般的啼鳴,都給先民帶來了半人半魚的錯覺,《山海經》中的人魚形象多半來於鯢魚,比如《山海經·大荒西經》提到的「魚婦」具有死後復活的神力:「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魚婦的狀態似在半枯半榮之間,而且「死即復甦」,這可以看做是娃娃魚的冬眠習性在神話中的反映,「死」即冬眠,「復甦」即醒來。死而復甦的故事對先民來說無疑是有吸引力的,在先民眼中,死後復甦是值得羨慕的神通,似乎跳脫了生死界限,遊弋於生死之間。因此後世墓葬中常用人魚形象的紋飾,以寄託墓主人永生的願望。
河伯也是人魚
在漢民族的神話中,河伯也是人魚的形象,《屍子》載:「禹理水,觀於河,見白麵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圖,而還於淵中。」《博物志》亦載:「昔夏禹觀河,見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所謂的河精,也就是河伯,是中國神話中的司水之神。大禹治水,河伯獻出河圖,旋即回到河中,短短的出場時間,只留下一個半人半魚的模糊身影。河伯名叫馮夷,又名冰夷,《清冷傳》認為馮夷服了仙藥才入水中為仙人:「馮夷,華陰潼鄉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為河伯。」《酉陽雜俎》說得更加直接:「冰夷人面魚身。」在古人的想象中,水中之神必要人面魚身,才符合水神的身份,畢竟那時的水域內,仍是魚的世界。
中國古代時辰
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 中夜 午夜 宵分 未旦 未央等。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丑時 雞鳴,又名荒雞 昧旦等。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 早晨 日旦 騎旦 平明等。寅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卯時 日出,又名日始 破曉 旭日等。卯時是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辰時 食時,又名早食等...
中國古代4大檄文賞識中國古代4大檄文賞識
中國古代4大檄文賞識 檄 軍事文書。最先呈現在史乘的是 史記 載張儀為檄告楚相。這類文書文辭講求誇飾,文心雕龍 說 檄者,徼也。宣露於外,檄然明確也。搖奸宄之膽,訂信慎之心,使百尺之衝,摧折於咫書,萬雉之城,顛墜於一檄者也。又,漢高祖 以羽檄徵世界兵 把羽毛插在檄文上,表現10萬火急,又稱 軍書 以...
中國古代的夢文化
每個人都要做夢,夢之與人猶靈魂之與人,與之俱來,隨之而去,伴隨人之一生。只要人的大腦之思維能力還在,夢就會長久不衰。做夢不分貴賤 不分長幼 不分尊卑 不分男女 不分中外,只是夢的內容有所不同而已。夢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見慣,又神祕莫測,既虛無飄渺,又真實可見。若說夢是幻覺,然夢中之人物事件,醒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