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輿羅盤古代墳墓風水,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相信人死後有靈魂的處在,並且篤信靈魂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使繁榮昌盛亦或是不得安寧,而這完全取決於安魂與否。為求安魂,人們尋找風水寶地,慎重安葬死者。尋「吉壤潤土」,有「山水相伴」,且要避開「蔭屍地」(蔭屍地,最為恐怖、危險和忌諱的墓地。遺體誤葬於蔭屍地不僅肌肉和內臟器官不會腐爛毛髮、牙齒、指甲等還會繼續生長。屍體恢復生機,四處遊蕩,一吸人精血為生)。
古代墳墓風水
古代墳墓風水傳統古人選擇墓地考慮的因素依次為:一是京城附近,其風水不消說自然是好的;二是故里、采邑或祖籍地,符合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三是死亡地,如任所、戰場等,這往往是格於形勢,如交通制約等;四是其他地方,古人對於陰宅的重視不亞於陽宅,特別講究「事死如事生」。因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許多國君的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乾脆建在山巔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別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大漢原陵祕葬經》就曾記載:「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
古代墳墓風水理念晉朝的風水大師郭璞在《葬書》一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而止,故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相墓就是指古人在選擇墓地時對氣候、地質、地貌、生態景觀等環境因素的綜合評測,以達到避凶趨吉的目的。縱觀歷史,墓地風水學孕育於先秦,盛行於唐宋,氾濫於明清。墓地風水能決定後代的貧富賤貴,子嗣繁昌,家族的興盛衰落。北宋司馬光在《葬論》中曾述「世俗信葬師之說,即擇年月日時,又擇山水形勢,以為子孫貧富賤貴,賢愚壽夭,皆繫於此」。如相傳孔子墓前有條金城界水,以至孔家後代人才輩出。就連理學大師朱熹也對風水思想深信不疑「神靈得安,則其子孫昌盛,而祭祀不絕。《周易·大壯卦》說:「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滷,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這其實就是我們古代先民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現。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迴歸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這也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古代帝王墳墓風水佔好穴風水學理論認為:葬地內有生氣,生氣可以帶來福音。而生氣在地裡是流動的,遇風吹就會失散,遇水流攔擋就會停止不動。所以,古人尋找墓地,都是選擇生氣凝聚的地方,即風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擋它流動的地方。後來,人們將風水概念擴大到城市、民居等領域。為了加以區別,人們將風水劃分為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兩大類。古代帝王陵寢,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們確實都佔據著華夏大地的一處處「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吉壤」。而這些「吉壤」的選擇,也無不表現了我們的祖先對於中華民族血脈永繼、繁榮昌盛所寄予的深深祝願。由於古人「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念和喪葬習俗,古代帝王的大墓裡往往藏有大量珍貴文物和金銀珠。
古代風水大師風水知識
古代風水大師 東晉易學祖師郭璞 郭璞對於術數學無所不精,其風水學問之精深,在當時無人不知。在他沒有出名之時,他的母親去世了,郭璞選中一塊很平常的地把母親安葬了。這塊地離水很近,時常會被大水淹沒,當時許多風水師都說這塊地不好,並建議他遷走。郭璞笑後謝之,並說你們以後看吧。說也奇怪,一年過去了,大水不但...
墳墓與風水
墳墓與風水,古人乃至今人始信堪輿風水學,審察山川形勢,講究墳墓的方位 向背 排列結構等。山川形式的勘察,涉及山脈 水流 林木的位置 走向榮枯等,應注意山形崩傷,水泉乾涸,草木零落,石枯土燥,自然條件惡劣,這就是所謂的 地氣斷絕 是不能建造墓穴的 而山嶺煙霞騰繞,植被蔥綠,流泉甘甜,土膩石潤的環境,則...
墳墓風水佈局
什麼樣的墳墓風水佈局,讓後代富貴榮華,丁財兩旺?什麼樣的墓地風水讓後代子孫凋零,錢財不守。在古代的風水學地理理論中,強調人由父母所生,父母去世之後如果葬在好的地方,骨骸可以得到地氣的溫暖,從而起到保佑子孫的作用。墳墓風水佈局 墳墓風水的果報祖先安葬在好的風水福地,一定能給子孫後代帶來吉祥如意,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