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當作嶺側成峰,遠近高下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詩中的哲理,既可以理解為世事因人成相,而大家各據一端,所見不同,欲見真象,必要脫出本身的處境,從高遠處觀照;也能夠理解為人生陷落活著俗的事物當中,乍驚乍喜,忽憂忽樂,為生老病死、榮辱貴賤所困,假如上升到無窮的時空觀反觀這一切,無非都是剎時的變化。
宋詩好說理是廣泛的現象,頗有些作品因而而變得乾硬死板,但蘇軾的詩較少給人以這樣的感覺;像上述一類優秀之作,則既有深摯的內在,又不乏詩意情趣。這主要是由於蘇軾往往從一個詳細情況、詳細閱歷、詳細景物中觸發思慮,擅長把哲理與抒懷寫景熔為一體,擅長通過親熱妥當、富於才情的比喻表示哲理,令人讀起來饒有興味。在中國古代墨客中,可以或許這樣寫哲理詩的工資數其實不多。
從天下萬物不斷流轉變化的概念對待人生,排除了不幸的遭遇所帶來的悲痛,一方面使得蘇軾的詩缺少悲壯以及大方鼓動感動的力度,另外一方面,也使得他對生活抱著樂觀與豁達的立場,隨時可以或許發現生活中生氣希望盎然、富有情趣的事物。由此寫出的詩作,雖不帶有哲理的成份,實在仍是有著他那種人生哲理的違景。像《新城道中》:
春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淺笑籬笆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
這裡所寫的都是尋常氣象,但染上作者主觀上的愉悅心境,一切都變得善解人意,諧趣而快活。嶺上的雲像頂棉帽,枝頭的太陽像只銅鉦,大天然的面目竟然有些風趣;野桃淺笑,柳條搖盪,草木也是那樣歡快得意;田頭春耕正忙,人祖傳出芹筍的香味,人世如同桃源。另外如: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竹外桃花3兩技,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恰是河豚欲上時。(《惠崇春江暮景》)
江上一時黑雲如墨,倏忽間又是碧水藍天,人生又未嘗不是如此呢?桃紅水暖,又是一個春季,大天然永久對人有美妙的惠賜。這裡儘管都沒有直接的抒懷以及群情,卻通過對景物的動態描述,對季節物候的靈敏感覺,表達了作者驚喜的心情以及恢巨集的胸襟。
但其實不是說蘇軾可以或許全然忘卻人生的痛苦,像《儋耳》「殘年飽飯東坡老,一壑能專萬事灰」,《倦夜》「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衰鬢久已經白,旅懷空自清」之類,都不時透露出心底的難過。現實上,正如咱們前面所說過的,因為蘇軾的自由個性以及天才氣質,他對人生的無奈、世事的可悲,有著比別人更靈敏更強烈的感觸感染。只是蘇軾最擅長把老莊佛禪的思想與實際生活情況聯合起來,來排解、消解他的痛苦罷了。像《縱筆3首》之一:
蘇軾的詩歌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鬚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紅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最能反應他以豁達曠放對待悲苦鬱悶的繁雜心態。只有把二者聯合起來,能力看到一個完全的蘇軾。在篇幅較長的7言古體詩中,更多表示出蘇軾性格中豪爽的一面,如聞名的 遊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起源,宦遊直送江入海。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另有沙痕在。中泠南...
蘇軾的詩歌
但他的詩比以前人更少些拘束,活動感更強,常常在跌蕩放誕升沉中,把情緒表示得極盡描摹。蘇軾對詩歌的語言,理論上最推崇天然清淡。他對陶淵明抱有一種近似崇拜的生理,以為陶詩的成績在其他所有墨客之上。這多少原諒著尋求均衡淡遠的精力狀況的象徵。但蘇軾的性格,究竟是至關活躍的,所以他儘管寫了一部分比較清淡的作品...
什麼是詩歌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漢族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定的音節 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詩經 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