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陰陽」
古代中國,限於當時的科學認識水平,古人把建築環境氣候的太陽輻射、氣溫、溼度、氣流、日照等諸要素以直觀的感受和體驗,用古代哲學的陰陽學說來闡釋的。陰陽學說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用以認識自然和闡釋自然現象。人們對自然現象的長期觀察中,看到日來月住、晝夜更替、寒暖睛雨、男女老幼等種種兩極現象及其變化,便很自然地產生了陰和陽這兩個觀念。他們認為天地、日月、晝夜、晴雨、溫涼、水火等運動彎化,都是由構成世界萬物的氣在運動過程中一分為二的結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著陰陽兩個方面,並由於陰陽的運動變化,推動著事物的發展變化。由此可見,陰陽論成了自然界的根本規律之一,所以《素問·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古人眼裡,陰陽兩者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譬如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所以神化無窮。「(《朱子語類·卷九十八》)陰陽互含,說明陰陽是互相的,陰陽作為事物對立面的關係不是絕對的,陰極陽生,陽盡陰至,在對立中達到平衡,且兩者是可以轉化的,所謂「中日則昃,月盈則食「就是這個意思。(左圖)陽代表著積極、進取、剛強等特性的事物和現象。一般說來,凡是活動的、外在的、上升的、溫熱、亢進的等,統屬於陽的範疇;凡是沉靜的、內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衰減的等,統屬於陰的範疇(如下表)。
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
陽天光熱幹剛南上左圓男太陽奇主動
陰地暗冷溼柔北下右方女月亮偶被動
風水家深諳陰陽論,將其用之於風水學,把山稱為陽,水稱為陰,山南稱為陽,把山北稱陰,水北稱陽,水南稱陰。於是地形要「負陰而抱陽「,背山而面水(參見圖2-13);把溫度高、日照多、地熱高等統稱為陽,而溫度低,日照少、地勢低等統稱為陰。從生活的經驗中人們體會到「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因而風水師選擇必「相其陰陽「,尋找「陰陽合和,風雨所」,陰陽平衡的風水寶地,只有這些地方才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備而樂成「(《國語·周語》),才具備人們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的環境物質條件。可見,風水學中的陰陽相地,是一種直觀體驗的總結和一整體思辨的結果,它包含了選擇的地形、地質水文、氣候、植被、生態、景觀等諸要素,並以傳統哲學的「氣「、「生氣「、「陰陽「等概念來闡釋其好壞吉凶,確定是否適合人類居住生息,如此而已。
時至現代,人類的認識和科學技術水平極大提高,人們即可以詳盡的分析建築基址的諸要素,又可進行巨集觀的綜合研究;既可以定性去描述環境的狀況,也可以定量來確定環境的質量。更好的利用環境和適應改造環境已成為現實可行的事。
由於我國各地氣候冷暖、乾溼、雨旱、大風、暴雨、積雨、沙暴等都有很大差異。因此,房屋建築就要適應在當地氣候並儘可能地改善不利氣候條件,創造舒適的室內工作和生活環境。例如,炎熱地區需要考慮通風、遮陽、隔熱、降溫……;寒冷地區需要採暖、防寒、保溫……;沿海地區要防颱風、潮溼、積水……;西北地區要防風沙;高原地區則要儘量避免強烈的日照和改善乾燥的氣候(小範圍內)等,這些是巨集觀選址要考慮的,但還要注重具體地點的小氣候和微氣候情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處理。
建築環境的選擇應考慮如下內容:
(1)場地位置、地形地貌、地質構造、不良地理現象和地震基本烈度;
(2)場地的場層分佈、岩石和土的均勻性、物理力學性質、地基承載力和其它設計計算指標;
(3)地下水的埋藏條件、侵蝕性和土層的凍結深度;
(4)場地的穩定性和適宜性;
(5)常年和最大洪水水位,地面排水、積水和沼澤地情況,以及飲用水源情況;
(6)場地的合理建築範圍,合理的交通出入口;
(7)區域內氣候的場地微氣候;
(8)景觀和綠化植被,生態狀態。
建築風水學論水風水知識
論 水 水是自然界一種非常重要的物質,其對調節氣候 淨化環境具有重要作用,人類更是須臾離不開它。但選址不當或使用不善,它也可促成無情的洪水吞噬莊稼和房屋,或者引起汙染,破壞生態系統。所以建築的選址中如何處理水的問題也就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之一了。風水學中,擇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風水理論認為 吉地不可無...
建築風水學建築風水的源流風水知識
建築風水的源流 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動。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書 召詔序 雲 成王在豐,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這是相陽宅。孝經 喪親 卜其宅兆而厝也 這是相陰宅。這就是用占卜的方式擇定地點。先秦的賢君盤庚 公劉 周公在相地實踐中都作過貢獻。風水師很推崇秦惠王的異母兄弟愕裡子,傳說他...
建築風水學傳統風水與建築美學風水知識
傳統風水與建築美學 對稱美 無論是陰宅還是陽宅,傳統風水對周圍環境的要求講究 左青龍 右白虎 這一風水模式就是美學對稱均衡原則的最好體現。此外,各種建築本身也處處體現出一種對稱美。清代帝陵很注重對稱美。以主陵孝陵為中心的神道,成為整個陵區佈局的中軸線,其它各陵均以孝陵為中心向兩側排布。每一座帝陵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