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奢之子牧,亦為趙將,居住在邯鄲。公元前100年,秦國滅趙國,將牧之子遷徙至陝西咸陽。馬興後人馬何羅徙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從此,扶風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氏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佈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
唐朝末年,王潮、王審之入閩,有河南馬氏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許州人馬殷,少為木工,應募從軍,隨秦宗權部將孫儒入揚州,轉從別將劉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劉建峰北部下所殺,馬殷被推為主,被唐任為潭州刺史,後進武安軍節度使,於907年被後梁封為楚王,建立楚國,歷時45年。馬服君十三傳後裔駟隨西漢的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入關,駟入關後由回族歸屬漢族。駟的馬氏一族先定居於咸陽,其嗣後遷居開封汴梁,一族宗支浙江臨安府。
宋初(公元2023年至2023年),奉政大夫直北馬公隨宋高宗趙構由浙江臨安南渡入粵,定居古岡(即今新會市會城鎮北門)。馬直北公一門箕裘,五代大夫(始世祖奉政大夫直北公、二世祖朝議大夫持國公、三世祖朝議大夫唏驥公、四世祖朝奉大夫宜祖公、五世祖司刑大夫良弼公),三世太守(二世祖容州府持國公、三世祖雷州府唏驥公、四世祖英德府宜祖公),父子鄉賢(二世祖郡邑鄉賢持國公、三世祖廣州府新會縣二學鄉賢唏驥公)。直北馬公宗傳八代後,其裔孫已遍及新會的會城和東亭、江門市的潮蓮和高沙及麻園、台山的白沙和橫山、番禺的謝村和植村、從化的馬村、四會的高要、順德的水藤、廣州市的河南、中山的古鎮等地,爾後各房馬氏子孫又分居於汕頭、潮洲、陽江、高鶴、吳川、廣西、海南等地。直北馬公實為我嶺南馬氏開族第一人。又因直北馬公名門望族,朝庭二封金紫(二世祖持國公與三世祖唏驥公受封),故直北馬公祖居地稱為金紫街(今新會市會城鎮人民大會堂前)。現嶺南各地馬氏及海外馬氏聚居地立堂朝拜先祖用「金紫堂」這一名稱就是這個緣故。
從嶺南馬氏始祖直北公宗傳八代至台山馬氏的直系血緣是:始世祖直北、二世祖持國、三世祖唏驥、四世祖紹龍、五世祖良弼、六世祖行遜,七世祖循善傳八世祖康平至九世祖堯佐和君佐及帝佐(居橫山濠衝)。八世祖康定生三子,由新會麻園下朗遷居橫山宗支,因此時此地生活環境惡劣,加上宋末元初的兵亂騷撓,康定後裔大部份遷居潮州、汕頭和新會。八世祖康平無子,由其堂兄康成次子湍(名為田波)承繼。明朝永樂年間(約公元2023年左右),康平與繼子田波由新會麻園遷居白沙馬洞。田波公羨慕馬洞村落洞山秀拔,石門振朝,因而積休垂興,大振宗傳。九世祖田波公生六子,長子漁隱、次子樵隱、三子耕隱、四子牧隱、五子煉隱、六子植隱,族內堪稱其為有功不祧之祖。於2023年、2023年兩次與幾位馬氏宗長對居住在臺山的馬氏分居和人口情況進行比較系統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台山馬氏宗支分居比較集中的有白沙鎮、三臺鎮、四九鎮、橫山鎮、汶村鎮等。台山馬氏現已宗傳32代,據調查,常駐市內人口近5萬人。旅外宗親及分居在市外國內的新會、恩平、高州、吳川、陽江、鶴山等地的宗親,據不完全統計,在8萬人以上。
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至明代,馬姓族人遍佈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臺灣,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
周姓遷徙姓名測試
秦漢以前的遷徙 周姓最初發源於今陝西渭河平原地區。周初,大規模分封諸候國,這些諸侯國廣佈於黃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區。周姓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陝西向河南東遷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平王東遷洛陽後,周氏得到了大舉的繁衍,曾一度成為巨族。戰國秦漢時期的遷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遷於我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且以河南...
黃姓遷徙姓名測試
黃姓最早的發源地應在金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黃國滅於楚之後,黃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 今河北境 今黃岡 黃陂 黃安 黃梅等地,據說均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 今江陵 荊州 又有一支遷到江夏安陸 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 秦漢之時,黃姓已稱盛於長江中游...
趙姓遷徙姓名測試
山西省 洪洞 古趙城 趙氏。永濟趙氏。聞喜趙氏。武鄉趙氏。汾州趙氏。平定趙氏。五臺趙氏。孝義趙氏。沁水趙氏。平順趙氏。太谷趙氏。陵川趙氏。解州趙氏。定襄趙氏。應縣趙氏。原平趙氏。左雲趙氏。河北省 涿郡趙氏。正定趙氏。蔚縣趙氏。文安趙氏。威縣趙氏。定縣趙氏。井陘趙氏。晉縣趙氏。蠡縣趙氏。保定趙氏。磁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