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何處?常人迷茫,不知如何尋求。靜下來,才能做得到
老子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莊子在《知北遊》中明確指出"道無所不在",並指出道之存在的可能位置,譬如在蟻螻、在秭稗、在瓦甓,甚至在屎溺。按莊子的說法,道彌散於天地間,一切皆因"道"而立。
道彌散於宇宙之間,而世人卻未能體悟到,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此言道以無形、無名之虛靈狀存在於世,難以目視,亦難以說出;其二,世人為外物所執,缺乏觀道之"慧眼",尤其缺乏虛靈之心態。
無疑,得"道"需要路徑,亦需要"下功夫"。老子言"致虛極,守靜篤"概略地給出了體道的途徑:"虛""靜"是門徑,而"極""篤"則是功夫。虛到極處(即老子之"極")、靜到徹底處(即"篤"),那麼,便可以體悟玄之又玄的大"道"。
當然,由於道本身"恍兮惚兮",無有定相,因此很難讓虛、無之道顯現出來。善用格言、詩歌的老子過於理性,即便他對道進行過不少描述,但仍給人一種"神龍不見其首"的感覺;至若莊子,則"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尤其以浪漫之想象,把形而上的"大道"生動活潑的故事"描述"出來,從而給修道之人如何體悟大道提供了可能性的參考。考察莊子筆下的得道之人,除了古代傳說中的聖人、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及大儒顏回等通過特定的"心齋、坐忘"工夫外,得道的大多是普通的百姓--其中尤以工匠居多--通過技藝的方式為世人提供體道的"方便法門"。因其為方便法門,故而更有實效,筆者姑妄言之。
以虛靜的方式追求技藝(或大道),頗似康德所謂自然界"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當人們以"虛靜之心"否定目的,卻反而恰恰成就其目的。凡欲在某領域有所發明之人,須"虛"掉外在的名利、利益,惟其如此,方可能有一流的成績;否外,則很難取得一流的成就。
在如今喧囂嘈雜的時代,靜下來,更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和成功的途徑。當你放下外界的其他煩擾,低下頭來認真做事,做著做著,就自然而然地會走到想要抵達的終點。
法鬥多大才會安靜下來
法鬥在幼年期間調皮,大概一歲左右才會安靜下來,通常在2 3個月大時,可以讓法鬥認主,並給它進行針對性訓練,這樣能使法鬥更快的安靜下來,使它變得聽話起來。如果法鬥在訓練時有反抗的行為,可以適當的懲罰它,讓它長記性。法鬥一歲才會安靜下來法鬥在幼年期間特別的調皮,會出現拆家的現象,它大概一歲左右才會安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