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為猴的文人學者 李光弼

2022-01-09 22:52:09 字數 3878 閱讀 2355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國唐代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人。李光弼於唐天寶十五年(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參與鎮壓浙東袁晁領導的農民起義軍。

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中,有兩位傑出統帥、宰相――郭子儀和李光弼,前後都曾經出任朔方(即靈州、靈武,今寧夏吳忠市)節度使,他們二人原來都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朔方軍的部將。歷史上郭子儀名氣比李光弼大,但是,論戰功、論軍事才能,李光弼要勝過郭子儀。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帥,《新唐書》評論,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論戰功李光弼則是唐朝「中興第一」,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而李光弼還是一位傑出的少數民族軍事家。

契丹將領

李光弼(708~764年),契丹族,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父親李楷洛,原為契丹酋長,武則天時候歸唐朝,拜左羽林大將軍,任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以驍勇善戰出名,死於反擊突厥的戰爭中,皇帝贈營州都督,諡曰忠烈。李光弼自幼為人嚴肅、深沉而剛毅,喜讀班固的《漢書》,治軍極嚴。初入軍旅時任左衛郎,以後任左清率兼安北都護。天寶五年(746年),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調河西、隴右節度使,補李光弼為王忠嗣府之兵馬使,充赤水軍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曾說:「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天寶八年(749年)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上表,唐玄宗任命李光弼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也就是實際上的朔方節度使,封薊郡公。天寶十三年(754年),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愛其才幹,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李光弼聽到以後託病辭官回家。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覺得十分可惜,便奏請玄宗,將他召回京師長安。

出奇制勝

李光弼由郭子儀引薦,成為平定安史之亂的唐軍統帥。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及部將史思明反叛,郭子儀欣賞李光弼的軍事才能,向唐玄宗推薦他,玄宗詔李光弼攝御史大夫,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雲中太守,後又加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充分表現了他的軍事才能。他的第一個目標是為大唐收復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該郡地處叛軍南北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李光弼率領朔方軍五千人進攻常山,當地團練兵將自己的將領史思義綁來投降,李光弼善待思義,親自為其鬆綁,使他真心歸順,供出叛軍動向。第二天,史思明率二萬騎兵直壓常山城下,李光弼向史思義問計,史思義說:「今軍行疲勞,逢敵不可支,不如按軍入守,料勝而出。虜兵炎銳,弗能持重,圖之萬全。」李光弼接受了降將史思義意見,守城不出,把軍隊分成四對,以勁弩五百輪番射敵,叛軍死傷慘重,退兵。當叛軍在野外吃飯時,李光弼派輕騎數千,突然襲擊,一舉消滅叛軍五千,收復常山郡九縣中的七縣。十月,郭子儀率軍來常山與李光弼會師,在嘉山與叛軍決戰,大破之,斬首四萬,俘千餘人。

以少勝多

在平息安史之亂戰爭中,李光弼百戰百勝,屢建奇功,最出名的是指揮「太原之戰」和「河陽之戰」取得了重大勝利。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詔郭子儀和李光弼率軍到靈武,在靈武召見了李光弼和郭子儀,授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節度如故,又特命他為北都太原留守。李光弼奉命由靈武率軍五千赴太原,繼續征討叛軍,李光弼指揮的「太原之戰」,是唐軍取得的平息安史之亂的第一次重大勝利。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史思明、蔡希德發兵十萬進攻太原,並企圖佔領太原後,由北道奪取靈武。當時太原尹李光弼手中只有一萬人,太原城方圓四十里,由於李光弼治軍嚴整,與將士同甘共苦,令行禁止,士兵嚴守,史思明無隙可擊。在兵力懸殊情況下,李光弼一面防禦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讓戰士從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擊敵軍,此是中國最早的地道戰;他還在城上安裝石炮(拋石器)擊斃叛軍十分之二三;地道後來挖到史思明大營,俘斬叛軍一萬多人。叛軍內訌,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史思明退兵范陽,蔡希德因疲憊不堪而敗軍。至德二年(757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隊向敵軍發動進攻,殲敵七萬多人,「太原之戰」取得完全勝利。「太原之戰」殲敵八萬多人,是平亂戰爭第一次重大勝利和重要轉折點,是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典型戰例。李光弼充分發揮了軍事才能,此戰為後來勝利收復兩京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勝利訊息傳到靈武,唐肅宗下詔獎賞李光弼,加司空兼兵部尚書,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為魏國公。

朔方節度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唐肅宗再次詔李光弼入朝,升侍中,改封鄭國公,九月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十萬大軍討伐安慶緒,因為肅宗不相信李、郭,不設主帥,只派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攬諸軍,鄴城之戰,結果大敗,李光弼敗不折兵。鄴城兵敗,魚朝恩把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乾元二年(759年)七月,唐肅宗奪郭兵權,任命李光弼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治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天下兵馬副元帥,率五百親兵赴洛陽統帥朔方軍。

乾元二年(759年)八月,李光弼又被任命兼幽州長史、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撤出洛陽,移軍河陽,留洛陽空城給史思明。十月,史思明進攻河陽,李光弼這次又發揮才能,他看到史思明作戰主要依靠良馬千餘匹,這些馬每天都在黃河南岸沙渚上洗澡,便心生一計,挑選軍中母馬五百匹,把它們所生小馬駒留在城內,把馬全部趕到黃河北岸,母馬因為掛念城中小馬駒,就嘶叫不停,史思明的戰馬聽到以後,也都隨之跑到黃河北岸,被唐軍所獲。接著,李光弼又用木杆鐵叉叉住史思明黃河上的火船的進攻。史思明損兵折將,親率大軍再進攻河陽,李光弼身先士卒,他事先在靴內藏刀,對將士們說:「戰,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於賊。萬有不捷,當自刎以謝天子。」三軍感動,部將李抱玉、荔非元禮等率兵奮勇殺敵,大敗叛軍,殺敵一萬餘,生擒八千餘人。「河陽之戰」李光弼再次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河陽之戰」大勝,牽制了史思明主力軍,保障了潼關和長安的安全。乾元三年(760年)正月,唐肅宗加李光弼太尉兼中書令。

中興第一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唐肅宗輕信宦官魚朝恩,不聽李光弼正確意見,命李光弼冒險進攻洛陽。李光弼無可奈何,留李抱玉守河陽,自己與朔方節度副使僕固懷恩會同魚朝恩進攻洛陽,僕固懷恩不聽李光弼軍令,不在洛陽城北邙山而在平原佈陣,結果大敗,唐軍只好退守聞喜(今山西聞喜),史思明雖然獲勝,卻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唐肅宗以邙山之敗罪在僕固懷恩,拜李光弼為侍中兼河中節度使。後又任命為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統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今江蘇於今),進攻史朝義軍。李光弼先克許州(今河南許昌),活捉史朝義將李春,再入徐州(今江蘇徐州),唐肅宗封李光弼為臨淮王。唐代宗即位,封雍王李適(kuò)天下兵馬元帥。史朝義九十萬大軍被困洛陽,兵敗。寶應二年(763年)正月,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身亡。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終參加指揮大軍,是唐軍主將,發揮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指揮唐軍,殲滅叛軍有生力量,為平息內亂立了頭功,《新唐書》稱讚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亂中,「戰功推為中興第一」。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亂之功被唐代宗封為臨淮郡王。寶應元年(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后,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子孫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於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將星隕落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功勞蓋世,但是卻遭到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寶應二年(763年)初,吐蕃乘虛攻入關中,佔領長安,唐代宗出逃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急忙詔李光弼奔赴陝州行在,但李光弼看到朝中宦官專權,害怕遭到魚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吐蕃被郭子儀打敗,代宗返回長安,任命李光弼為東都留守,李光弼再借故詔書未至推辭,率軍回到徐州收租賦。代宗再詔李光弼入朝,李光弼害怕宦官魚朝恩、程元振加害,不敢去長安見駕。廣德二年(764年)七月,李光弼病逝,只活到五十七歲。唐代宗遣使吊恤其母,追贈太保,諡曰武穆,詔百官送葬至延平門外。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統帥、軍事家,與郭子儀先後出任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是平息安史之亂的主帥,被加宰相,位至三公,封為臨淮王,「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六十一)名氣沒有郭子儀大,但軍事才能不在郭之下。史家評論,「自艱難以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將帥第一。」(《冊府元龜》卷393《將帥部》)中國歷史上的著名軍事家、大將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國唐代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人。李光弼於唐天寶十五年(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率兵東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先後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p九門(今河北城西北)p趙郡(今河北趙縣)等地。五月,與郭子儀會師常山,乘敵疲憊出擊,大敗史思明部於嘉山(今河北曲陽境),進圍博陵(今河北定縣),軍威大振,使

生肖為猴的文人學者 郭璞

郭璞 p 276年 324年 字景純,河東聞喜縣人 今山西省聞喜縣 西晉建平太守郭瑗之子。東晉著名學者,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的祖師,他還是中國風水學鼻祖,其所著 葬經 西晉末年戰亂將起,郭璞躲避江南,為著作佐郎。因母死去職,葬母於暨陽 即江陰 便卜居於江陰黃山長弄村。西晉末...

生肖為猴的文人學者 張若虛

張若虛 約660 約720 唐代詩人。揚州 今屬江蘇 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 字號均不詳。事蹟略見於 舊唐書賀知章傳 中宗神龍 705 707 中,與賀知章 賀朝 萬齊融 邢巨 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與賀知章 張旭 包融並稱 吳中四士 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 全唐詩 中。其中...

生肖為羊的文人學者 元稹

元稹 779年 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 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 今河南洛陽 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 新樂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 元白 元稹 zh n 8歲喪父,母鄭賢能文,親授書傳。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