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二中醫院近日推出一個新的頗帶神祕色彩的精神科門診———「夢析門診」,引起患者和**的興趣,也招致專家們的爭議。有人說,它是市場機制下的產物,迎合了部分特殊患者的心理,可謂用心良苦;也有人說,這是精神醫學發展的倒退,它提醒我們,醫政部門應儘快對心理醫生進行規範,以確立它的科學地位和權威性。
據文匯報報道,浙江省第二中醫院的這一「夢析門診」推出已有三個月,據其院辦的同志說,該門診取名於弗洛伊德的「夢解析」,但超出了它的範圍。它與心理諮詢和心理**只是名稱上的不同而已,醫院為了照顧到部分不敢、不願就診的心理疾病患者,採用了這一能被廣泛接受的名稱。
記者在「夢析門診」看到,醫生在進行夢析診斷時,首先請患者到一間半封閉、有柔和燈光的房間裡,半躺在一張大躺椅上,然後由患者講述夢境,通過醫患之間的輕鬆交談,進一步瞭解夢的內容及患者對夢的態度,最後由醫生分析夢,並向患者提供調解方法。據該門診張同延主任說,他對夢的分析,主要是依據榮格、弗洛姆的理論。他認為,夢是一種心理現象,也是一種生理現象,夢的形成與人的生理功能變化、心理狀態及情緒的變化、體內各種器官功能的變化都有聯絡。「夢析門診」根據「精神動力學」的理論,強調根據人的心理髮展、文化背景等,對夢進行分析,也是一種「特色**」。醫生通過夢析,可以幫助病人發現隱匿性的病症,使一些疾病能夠得以早期發現,也可以使患者更好地瞭解自己,得到更多的資訊和啟示,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弱點,使之揚長避短。
浙江省第二中醫院的這一做法引起了同行的廣泛關注和爭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醫生陳煒說,這種做法值得肯定,它迎合了患者的心理,使其有勇氣跨進醫院的大門,對患者和醫院來說都是件好事。在中國人的意識中,至今仍存在很大的誤區,將心理疾病與精神病劃等號,因心理焦慮、困惑而去作心理諮詢的很少,直至患了很嚴重的神經衰弱、抑鬱症才肯跨入醫院的大門,而且多由父母等直系親友代替前來,自己始終不肯出面,惟恐被人視為精神病。所以,換一種說法,對這些忌諱言病的患者來說,可以減輕不少心理障礙,更有利於**。
一位堅決不肯透露姓名的精神科權威專家則對第二中醫院的這一做法表示反對。他說,以夢去做精神分析缺乏科學根據,容易出偏。弗洛伊德的時代距今已有百年,精神醫學的發展早已跨入新的境界,我們再從實證回到虛證,不符合現代科學的要求,容易把水攪渾。同時,以他臨床多年的經驗和了解的情況來看,醫院的這一做法並不能迎合大眾心理,病人也並沒有**所宣揚的那麼多,病人和醫生對疾病首先都應該是嚴肅的,拿夢去做依據治病顯然不能引起共鳴,在對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等知識宣傳這麼多年後再去走偏門,可以說是一種倒退,毫無意義。
記者從浙江省衛生廳醫政處瞭解到,在中國,心理醫生的**比較複雜。其主要**一是醫科大學的畢業生,經精神科臨床後上崗;二是非醫科大學的普通高校心理專業畢業的學生,做心理諮詢醫生,他們沒有處方權;還有就是黨政工作者和工人、教師等經培訓後充當,他們也沒有處方權。而在國外,只有醫科大學畢業且經臨床課程考試合格者才被承認為心理醫生。據悉,這一現象已引起醫學界普遍關注,心理醫生的從業標準也正在制訂中。專家們說,相信隨著心理醫生隊伍的專業化和人們對心理疾病的正確認識,患者不必再以夢為託詞就診,醫院也不用煞費苦心去開所謂的「夢門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