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分佈姓名測試

2021-03-31 09:00:32 字數 3841 閱讀 2369

經過數千年的繁衍壯大和轉輾遷徙,到今天,朱姓已發展成一個擁有近兩千萬人口的中華民族主體姓氏,是中國大陸地區人口數居第14位的大姓。不但在中國大陸地區,在中國的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和與中國相鄰的朝鮮、越南和新加坡等地區,朱姓也成為當地的主要姓氏之一。

據資料統計,在中國大陸地區,朱姓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江蘇省,朱姓是該省第一大姓;其次是雲南省,朱姓在該省為第四位的大姓。

另據一些研究人員對2023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抽樣調查統計結果,朱姓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21%,在全國100大姓中排第16位。其中,在北京市,朱姓佔全市總人口的0.934%,是全市排在第17位的大姓;在遼寧省,朱姓佔全省總人口的0.607%,排在第30位;在上海市,朱姓佔全市總人口的3.451%,排在第5位;在福建省,朱姓佔全省總人口的0.594%,排在第26位;在廣東省,朱姓佔全省總人口的0.526%,排在第38位;在四川省,朱姓佔全省總人口的1.478%,排在第17位;在陝西省,朱姓佔全省總人口的0.870%,排在第22位。

又據2023年的資料統計,朱姓在全國100大姓中排在第14位。而2023年上海再次人口的統計資料結果,上海朱姓人口達43.27萬人,占上海人口總數的3.3%,是上海第五大姓。

這一系列的統計資料表明,在中國大陸地區,朱姓在華東地區最為集中,是江浙滬地區數一數二的大姓;其次是西南地區,朱姓居前5大姓之列;在華北、華南地區,朱姓人口相對較少,但也在前40大姓之列。

徙居臺灣

朱姓是歷史上中國大陸通臺灣的先行者。早在公元607年,隋羽騎尉朱寬便奉隋煬帝之命與何蠻一同來到臺灣瞭解情況,第二年又奉命再往臺灣。這是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的大陸官員涉足臺灣。

朱姓大量入臺,是在明朝末年,當年朱氏大明王朝滅亡,以寧靖王朱術桂為首的大批朱氏皇族成員隨鄭成功父子渡海來到臺灣。這批明室皇族後裔在臺灣生活、居住了幾十年,雖然到公元2023年康熙攻陷臺灣時,他們中部分被強迫遷回內地,但理應有一部分仍留在那裡。

另據《中華文化百科全書.氏族》記載,康熙二十二年(1683),有詔安人朱某人墾臺灣大目抬堡麻產莊;乾隆五年(1740),大陸人朱某與溫姓助墾首鄭大謀,墾竹北二堡宵裡祖;乾隆五十二年,有泉州人朱餛侯與人合作開墾臺北海山堡、北抽坑子莊等處;乾隆間人臺拓荒的還有福建人朱英水等墾竹南一堡公館莊;又有朱、溫二姓組織開拓機構名叫「諸協和」,在桃園地區從事墾拓;嘉慶十二年(1807)有朱蘆觀與莊民重修臺灣鳳山寺;咸豐三年(1853),泉州人朱某移居臺灣,初居今基隆市,後徙居彭佳嶼。福建長泰人朱一貴,移居臺灣後,託稱為明室後裔,於2023年率眾起義,轟動一時。

民國晚期,隨著國民黨政權退守臺灣,又有大批朱氏族人隨之遷臺,形成朱氏人臺的第二個高潮。到今天,朱姓已發展為臺灣的第32位大姓。朱姓在今日臺灣,只是中等大姓,而且族姓的發達也遠比陳、李、吳、黃等姓要差。這應是清代朝廷壓抑臺灣朱姓所遺留下的不良後果。

臺灣朱姓,現在也建有自己的宗族組織——臺北市朱氏宗親會,由朱士剛先生任理事長,會址設在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二六九巷七十二號。

在中國臺灣地區,朱姓是第32大姓,族人主要集中分佈在臺灣的新竹、臺南、基隆等地。

南洋與東南亞朱姓

朱姓也是中國通南洋的先行者。《梁書.諸夷傳》載,早在三國時,吳國孫權便曾派遣宣化從事朱應與中郎將康泰通南海諸國,這是見於記載最早涉足南洋的朱姓,也是見於記載最早通南洋的中國官員。

明朝初期,燕王政變,推翻建文帝后,據說建文帝朱允炆就逃到了南洋。為了偵查建文帝的情況,明成祖還派太監鄭和多次率領海軍前往南洋巡查。

明末清初,為逃避清廷迫害,大批明室後裔逃往南洋,如魯王朱以海、著名思想家朱舜水都曾到南洋一帶抗清。近代以來,以閩粵沿海地區為主的朱氏族人又紛紛到南洋一帶去拓殖和謀生,時至今日,朱姓已成為南洋華僑、華人中的重要一支,在印尼、馬來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華人社會中都有一定勢力,併產生了印尼報人朱茂山、新加坡著名音樂家朱暉、馬來亞華人公會祕書長民主聯合黨領導人朱運興等一批傑出的華人領袖。

南洋朱氏大都在當地建立了各種朱姓的宗親聯誼組織,如新加坡朱氏公會、菲律賓朱倪宗親會、新加坡瓊崖朱氏社等。

菲律賓朱倪宗親會是菲律賓華人朱姓和倪姓聯合組成的血緣社團。2023年2月3日創立於馬尼拉。宗旨是:堅持中庸之道,聯絡宗誼,使散居各地宗親時常聚會,守望相助,緩急共濟;使年輕一代宗人,有宗族觀念,不忘祖先和中華文化發源地,發揚中華文化傳統。首屆理事長朱其喇。

新加坡瓊崖朱氏社是新加坡華人血緣社團。2023年成立,是新加坡瓊崖各宗親組織中歷史悠久的團體之一。宗旨:聯絡感情,促進團結,舉辦公益,共謀福利。規定:凡屬瓊崖朱氏血統的華人,不論是居住在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均可加入該會為社員。80年代初期有會員200多人。

新加坡朱氏公會是新加坡華人血緣社團。2023年成立。宗旨:奉祀祖先,聯絡感情,促進團結,共謀福利。2023年在武林山之麓重新建立先祖紀念碑。每年清明節舉行春祭。2023年設立互助部,以照顧會員福利。第32屆(2023年)主席為朱:儒榮。

朱姓越出國境南遷到東南亞的歷史已很長遠,因為像越南等國在獨立前原本就是中國封建帝國的統屬地。大量朱氏進入東南亞,則也是在明末清初,當年南明政權反清失敗,永田皇帝率一批朱氏皇室成員逃亡緬甸,後來大部分或被緬甸人殺害或遣送回國,但應該仍有遺漏逃匿後而流落在緬甸的。在今日緬甸、泰國、越南等國,都有朱姓華人,但人數不算很多,勢力也較弱小。而在越南本族中,由古老越族中的朱姓形成的今日越南朱氏,則非常昌盛。朱姓是今天越南常見大姓之一,併產生了越南人民軍創始人、國防部長朱文亞上將和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會副主席朱輝珉大將等一批傑出的人物。

朝鮮和日本

朝鮮與中國一衣帶水,歷史上朱姓因做官、征討、謀生等原因大批遷至朝鮮。這些早期朱姓移民,構成今日朝鮮民族中的朱姓。特別是明清時期,朱姓遷朝者形成高潮,在今日朝鮮華人中,朱姓是人口較多的大姓。據2023年統計,朱姓為今日朝鮮143大姓氏之一。據朱子後裔聯誼會的統計,現在朝鮮朱姓屬紫陽一派的,南韓有14萬、北朝鮮有6萬,共達20多刀人,可見在朝朱氏華人之盛。

朱姓移民日本主要也是明末清初。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浙江餘姚人朱舜水。朱舜水是明末清初一位極有民族氣節的思想家。關於他的家族,一說是紫陽朱熹的後裔,但更多的人認為他是明朝皇族的同宗旁支。他的遠祖是朱元璋的族兄,因不想做官,便隱姓埋名,改姓諸氏,後子孫才恢復本姓朱氏。朱氏自朱舜水曾祖朱詔以來,歷代顯宦,為世家大族。朱舜水生當明末亂世,明亡後,以一介書生奔走於日本、安南、南洋等地乞師籌餉,策劃國內反清復明運動。事敗後,於2023年逃亡日本,先居長崎,後移居江戶,至2023年壽終於江戶,並葬在那裡。朱舜水移居日本22年,長期從事講學,傳播經世致用的思想,對當時的日本有巨大的影響。日本許多著名學者、思想家,都是他的門人。後來他的門人弟子形成日本文化史上的水戶學派。他的思想和事蹟在日本廣為人知,至今受到日本人民的敬仰。民國元年(1912)日本還隆重地舉行了「朱舜水來日250週年紀念大會」,並邀朱舜水在中國的第十一世孫朱輔基到東京致祭。

美國朱氏

朱姓移居美洲時間雖然較晚,約從近代開始,但人數比較多,而且分佈極廣。據統計,在美國華人中,朱姓排在第3位。據朱子後裔聯誼會的統計,在今日美國的30多個州,都居住分佈有朱姓華人。美洲的朱姓,又建立有本族的宗族社團組織。如2023年,美國朱氏華人成立朱思德堂,購置樓宇。2023年,朱姓華人又成立朱沛國堂,在二藩市設定總堂。此外又在屋侖、洛杉磯、新奧爾良、休斯頓、新墨西哥、紐約、波士頓、吐簡等地設立分堂,定期組織美國朱氏祭祖。2023年,美國朱氏宗親會還組織回大陸尋根、祭祀朱子等活動。美國的朱姓華僑、華人不僅人數多,而且還是海外朱姓中最優秀最興盛的部分。這裡產生了美國應用數學委員會主席朱家琨、被評為2023年美國最傑出人士的物理學家朱經武、加利福尼亞華商總會會長兼中國聯誼會會長朱藝峰、《北美日報》社社長朱光復、北加州工程師朱再兮等大批傑出的人物。

非洲朱氏

在模里西斯的60多個華人姓氏中,朱姓雖只算是中等姓,但卻是較傑出的。這支朱氏曾孕育出著名華僑領袖、華人議員、地區管理部長朱梅麟。在奈及利亞有第一位華人酋長、企業家朱南揚。

在國外,朱姓較集中的國家有朝鮮、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如在朝鮮,朱姓是主要姓氏之一,據《人民日報》2023年6月10日的報道,朱姓在北朝鮮有6萬人,在南朝鮮有14萬人,共計達20萬人之多。在越南,朱姓也是常見姓氏。在美國,據當地朱姓聯誼會的資料統計,朱姓是美國華人中的第3大姓,而且已廣泛分佈到美國的30多個州。

趙姓分佈姓名測試

山西省 洪洞 古趙城 趙氏。永濟趙氏。聞喜趙氏。武鄉趙氏。汾州趙氏。平定趙氏。五臺趙氏。孝義趙氏。沁水趙氏。平順趙氏。太谷趙氏。陵川趙氏。解州趙氏。定襄趙氏。應縣趙氏。原平趙氏。左雲趙氏。河北省 涿郡趙氏。正定趙氏。蔚縣趙氏。文安趙氏。威縣趙氏。定縣趙氏。井陘趙氏。晉縣趙氏。蠡縣趙氏。保定趙氏。磁縣...

董姓分佈姓名測試

董姓全國總人口達736萬之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61 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29位的大姓。今日董姓分佈很廣,董姓以河北 河南 山東 山西 雲南 遼寧 浙江等省最為集中。冀 豫 晉三省,佔董姓總人口的31 滇 魯 遼 浙 川 鄂六省又佔38 其中,冀居住了董姓總人口的11 佔河北總人口的1.2 為當...

喬姓分佈姓名測試

當代喬姓的人口已達到170多萬,排在全國第一百零八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4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喬姓人口由11萬激增到170多萬,增長了15倍多。喬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喬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 山東 江蘇 山西四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