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姓遷徙姓名測試

2021-03-31 09:00:32 字數 3529 閱讀 2964

秦漢以前

姬姓孫氏在秦漢以前的幾百年間主要是繁衍播遷於河南省境,其後則主要繁衍於今東南沿海地區。媯姓的孫氏早期則主要集中於山東境內繁衍,這一支孫姓之所以顯赫,主要是得力於兵家之聖的孫武,故後來孫姓人家便以「樂安」為堂號,後因齊國內亂,孫姓子孫便首次南遷於江蘇、浙江一帶。這一支繁衍樂安的孫氏,後成為了孫氏主要播衍於我國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蘇一帶的主要來源。

秦漢之際,已有孫姓不斷在山西、浙江繁衍,以至山西太原一帶的孫姓繁衍最為繁榮,形成了孫姓歷史上最大的望族。此時江南的浙江富春(今富陽)一帶的孫氏也已形成當地望族。他們都出自孫武之後。

兩漢至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連年戰亂,孫氏族人大舉南遷,使孫氏的分佈更加廣泛。

孫姓的第一次南遷:東漢末年,由於北方戰亂,中原河淮地帶的世族和民眾紛紛舉家南遷,孫吳凌家組織流民屯田開荒,江南世族也納流民於自己的莊園內,孫姓氏族跟富春孫氏是同宗,自然會隨著南遷的民眾南下,尋找安身之地。

孫姓的第二次南遷:始於永嘉年間。西晉末年,持續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尚未完全止息,內遷各少數民族的上層統治集團,也乘機起兵建立割據政權,相互之間展開了爭奪地盤的血腥廝殺,北方陷入空前的災難,即永嘉之亂。大批北民被迫離開故土,逃亡異鄉形成歷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很多孫姓族人也隨著南遷的大軍渡江南下避亂,如中都割、氏舉家移居江左,至孫盛時定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東莞孫謙僑居歷陽(今安徽和縣)。

隋唐至宋元明清時期

1.四川孫氏:

唐朝後期,黃巢起義,中原百姓四處逃難,其時孫氏家族有不少遷入四川的。如唐代大散文家孫樵。孫樵,字可之,一作隱之。關東人。宣宗大中九年(855年)進士,官中書舍人,僖宗廣明元年(880年),詔赴岐隴行在,遷職方郎中、上柱國,賜緋魚袋。後因唐末戰亂而舉家避住四川遂州。

2.廣西孫氏:

廣西孫氏多尊宋代的孫沔為先祖,孫沔,世籍山東青州府樂安郡白馬縣人,官至湖南、江西按撫史,曾隨狄青入廣西平儂智高叛亂,愛其山水,遂定居廣西,子孫繁衍,遂成廣西大姓之一。

3.上海孫氏

《婁邑楓涇樂安孫氏支譜》尊明代孫太和為本支始祖。孫太和為新安休寧始祖孫萬登之後裔,明萬曆年間,由新安休寧(今安徽省休寧縣)遷婁邑(今上海市松江縣),遂為婁邑孫氏始祖。子孫主要散佈松江及上海市區。上海一帶,包括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在歷史上出現的孫姓名人較多。五代有孫漢英家族,明代有孫元化家族。

五代宋時就出了孫漢英家族,孫漢英為吳越國崑山鎮防遏使,家居練祁(今嘉定城廂),兒子孫稱為通議大夫,孫子孫載為北宋朝議大夫,孫臨為大理寺評事。大中祥符二年(2023年)中進土的孫嶽,是當地孫姓最早的進士及第者。據史書記載,孫載一生曾舉薦百餘人為官,其侄、子卻大多為布衣、小吏。元代有孫道明,號清隱居士,博學好古,書房稱映雪齋,藏書萬卷。

明代嘉定出了孫元化家族,孫元化為一代儒將,其祖父孫抬是明給事中孫浚的後裔,居江東高橋鎮(今上海浦東),有子3人。父親孫繼統,致力於詩作,不願為官,後遷居嘉定。孫元化累官登萊巡撫;於遼東鎮守有功,後因兵變而被枉殺。有三子:孫和鼎、孫和鬥、孫和京。孫和鬥,屢次謝絕父親部屬的舉薦,不願為官,潛心整理父親的文稿,編成《水一方人集》。孫和京,犧牲在嘉定抗清的戰役中。孫子孫致彌,清康熙年間任出使朝鮮副使,後為大型類書《佩文韻府》總纂。後裔孫思曾,著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孫寶仁,著《杖左堂自娛集》等,後自嘉定遷居月浦。

4.山西孫氏

《解樑孫氏族譜》其支派始祖由宋代時遷居於解樑(今山西臨猗縣)。《代州孫氏家乘》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遷居山西,其始遷祖孫成受在洪武年間命為振武衛百戶,由河南光山祖籍地遷居山西代州,後遂安家於此,自後子孫繁衍,被尊為遷代始祖。

5.海南島孫氏

宋、元時遷移而來的,其來源地主要是從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等地區。

《崖縣孫氏族譜》載,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南宋淳熙十四年(2023年),因先祖任官瓊山而來海南定居,曆元、明朝,後裔繁衍為四支,分遷島內各地,其中一支即遷居今三亞的崖縣。海南孫氏主要聚居於黃流、梅東諸地。

移居臺灣的孫氏

早在三國時期孫吳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曾命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浮海遠航至夷洲((今臺灣島),這是大陸人民首次大規模到達臺灣。

明末清初,沿海居民為生計所迫,紛紛渡海到臺灣謀生,孫姓移居臺灣也在此一時期。《臺灣省通志》說,早期移居臺灣的孫姓有2Z起,如乾隆年間(1736一1795)廣東鎮平縣((今廣東蕉嶺縣)人孫其貌移居新竹新埔;陸豐((今廣東陸豐縣)人孫明山移居新竹新埔;海陽(今廣東潮安縣)人孫為發移居苗栗通霄;潮陽(今廣東潮陽縣西北)人孫理移居高雄大社;揭陽(今廣東揭陽縣西北)人孫永帝移居臺南白河。

福建同安(今福建同安縣)人孫和定居淡水;孫德成移居永和溪洲;孫開移居永和秀朗;孫潤移居新莊後遷北投;孫善抄移居今臺北市東圓街;孫富挑移居新莊;孫賢生移居雲林新港;孫思森、思仕兄弟移居嘉義溪口;孫海移居臺南鹽水;孫遊壽移居今臺南市;孫經移居苗栗苑裡。龍溪(今福建漳州市東南)人孫瑞敏移居彰化,後遷臺中大肚;孫水移居臺南麻豆;孫定宗移居臺南市。安溪(今福建安溪縣)人孫玉尊移居新竹市。道光年間1821—1850)鎮平縣人孫永科移居苗栗三義;安溪人孫神福移居臺中梧棲。

明清以來,特別是近現代,孫姓成員更有大批人員遷入,使臺灣成為今日孫姓人口分佈較多的地區。2023年,國民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對臺灣姓氏進行的一次不完全的統計資料表明,在臺灣當時828804戶居民、737種姓氏之中,孫姓有3273戶,居第50位。在臺北、宜蘭、新竹、嘉義等12縣中,以嘉義為最多,有599戶,臺南次之,為320戶。其他較多的地區還有:臺北277戶,新竹246戶,苗栗184戶,彰化166戶。在臺北、基隆、臺南等六市中,以基隆為最多,有307戶,臺南次之,為302戶,其他依次為臺北227戶、臺中198戶、高雄126戶、陽明山69戶。

移居海外的孫氏

東渡日本: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漢人就開始移居日本。孫姓人物從什麼時候開始移居日本已不可考,但最遲不晚於南北朝時期。日本弘仁六年((815:年),朝廷下令仿唐代《氏族志》體裁編纂的《新撰姓氏錄》中記載:身俠村主一族「出於吳孫權男高」。孫權長子孫登,字子高,其後裔輾轉東徙,在日本改姓身俠。身俠,一作「牟佐」,是大和國高市郡的地名,孫登後裔移居日本後,取地名為姓。見於日本史籍的有身俠村主青、牟佐村主相模等。身俠村主青為雄略天皇時人,從其中國式的單名「青」字推測,當是孫登一族中早期東渡的移民。因他會說吳語,又善文筆,所以多次出使吳地,在日本與南朝的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宋代,有商人孫忠者僑居日本數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自2023年秋初次踏上日本國土始的30年中,曾先後15次赴日,僑居時間累計9年多,約佔其30餘年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因之,孫中山先生「視日本無異第二之母邦」。

北上朝鮮:早在周武王伐紂滅商之時,殷王族箕子就率眾5000去朝鮮,這也是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最早年代。漢魏以來的各個時期,隨著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交往的日益頻繁,大批華人渡過鴨綠江,到朝鮮開拓基業。

移居東南亞:中國人移居東南亞的歷史可上溯至千年以前,但大量移居則是19世紀中葉以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這一歷史時期。如今東南亞華僑已達兩千多萬,其中尤以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為最多,佔我國三千餘萬華僑總數的80%以上。

移居歐洲:華人移居歐洲的歷史尚不過百年,但僑居歐洲的已達一百餘萬人,分佈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開發美洲:我國明清之際,已有一些中國商人、工匠、水手、僕役等沿著當時開闢的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之間的太平洋貿易航線,到達墨西哥和祕魯僑居經商或做工。中國人大批到達美洲,始於鴉片戰爭之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哂方侵略者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掠販去的契約華工,另有一部分是為生活所迫,或為躲避戰亂而到海外謀生的。這其中當讓也有孫姓族人。

周姓遷徙姓名測試

秦漢以前的遷徙 周姓最初發源於今陝西渭河平原地區。周初,大規模分封諸候國,這些諸侯國廣佈於黃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區。周姓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陝西向河南東遷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平王東遷洛陽後,周氏得到了大舉的繁衍,曾一度成為巨族。戰國秦漢時期的遷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遷於我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且以河南...

黃姓遷徙姓名測試

黃姓最早的發源地應在金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黃國滅於楚之後,黃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 今河北境 今黃岡 黃陂 黃安 黃梅等地,據說均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 今江陵 荊州 又有一支遷到江夏安陸 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 秦漢之時,黃姓已稱盛於長江中游...

趙姓遷徙姓名測試

山西省 洪洞 古趙城 趙氏。永濟趙氏。聞喜趙氏。武鄉趙氏。汾州趙氏。平定趙氏。五臺趙氏。孝義趙氏。沁水趙氏。平順趙氏。太谷趙氏。陵川趙氏。解州趙氏。定襄趙氏。應縣趙氏。原平趙氏。左雲趙氏。河北省 涿郡趙氏。正定趙氏。蔚縣趙氏。文安趙氏。威縣趙氏。定縣趙氏。井陘趙氏。晉縣趙氏。蠡縣趙氏。保定趙氏。磁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