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
向南,先進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懷王時期(戰國後期)馮氏子弟中有一名叫馮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國的重臣。一次,宋國內亂,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護他,馮郝堅決反對。楚王為不傷害雙方而採取了兩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馮郝的意見,另一方面卻暗自給惠施以封地。馮郝知詳情後,憤而離去。拋開馮郝的命運不論,馮郝當是楚地馮姓留史第二人。
向西,進入了陝西關中等地。神話傳說中有一名馮長的人,居於驪山,善觀天文之變,精於歷算。遺憾的是,馮姓在南方及西
部早期開發的業績缺乏系統記載,只能透過重重迷霧而覓得一鱗半爪。
向北,馮氏進入了山西等地。戰國中後期,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西)郡守姓馮名亭,為人果敢而有謀。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將白起率大軍伐魏,兩軍對戰於野王,野王守備不敵而降。由於上黨地區與韓國的聯絡全繫於野王一線,因此,野王的失敗就使上黨虛懸於外。
馮亭與部下及百姓商議後,決意背秦而舉地歸趙。趙、韓本是脣齒相依、地緣親近的鄰國,趙國一旦接受上黨,便自然捲進秦、魏之間的爭鬥,以趙、魏合力,秦軍必不敢輕舉妄動,從而保護上黨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馮亭所料,趙國在平原君趙勝的大力支援下慨然接受上黨,並封馮亭為華陽君,上黨軍民同仇敵愾以抗秦軍,上黨終於得以保全。但三年後,秦再派左庶長(秦第十等爵,掌兵權)王齙(h6)進攻上黨,上黨終被攻克。此間上黨馮氏中有兩支分別遷往秦與魏,並在秦漢之際大有作為,此為後話。
向東,馮氏進入了齊魯大地,這一支馮氏即來自上文中所說的魏地。他們很快為當地濃厚的文化氛圍所習染,「馮謹客孟嘗君」的千古佳話,就是發生在這一時期。
秦王朝統一前後,馮姓在上黨地區的一支最為活躍。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黨郡守馮亭納地入趙受封華陽君,從而挫敗了白起的東進企圖。馮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黨,從此,家族日隆,許多鄉里亦歸附之,從而形成了馮姓望族。
儘管馮亭有勇有謀,但關東六國已是夕陽殘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禦強秦的大統一趨勢。結果,就在上黨獻地後不久的「長平之戰」中,華陽君馮亭與「紙上談兵」的主將趙括均戰死疆場,而其部趙卒40萬除200人被「留報趙」外,統統被屠殺。從此,關東六國對秦再也組織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馮亭戰死後,其宗族亦分崩離析,大部分北上進入趙國腹地以避戰禍,少部分仍留居上黨。這一部分留居上黨的馮姓人審時度勢,看清了六國必然滅亡的趨勢,轉而」投奔了秦國,併為秦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馮去疾,以及軍事將領馮毋擇、馮劫等。
秦漢時期
馮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馮氏一門是秦王朝後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經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從始皇出外, 留守咸陽都城的卻總是右相馮去疾,始皇對去疾的信任與賞識由此可見一斑。而馮毋擇、馮劫亦得益於這種信任,都在秦軍中擔任高階將領。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後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樣,李斯、胡亥、趙高從行,去疾留守。不料始皇於沙丘暴卒,宦者趙高脅迫左相李斯發動「沙丘之變」,他們合謀篡改了始皇的傳位詔書,廢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
馮去疾等得知真相後,他們冒死向秦二世上書,揭露趙高等奸臣的罪行。結果因進諫失敗雙雙被下獄。在獄中,馮去疾、馮鋤拒絕向趙高一夥奸佞屈服,為保持清白的名節,二人先後在獄中自殺。一代賢相、驍將就這樣為自己的生命歷程寫完最後濃重而悲壯的一筆。與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時被下獄的左相李斯則暴露了其軟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趙高等人百般戲弄、凌辱後腰斬於市井。
馮去疾、馮劫被下獄不久,馮毋擇率其他子孫隱姓埋名,潛逃他鄉,下落不明,關中馮氏亦隨之逃散殆盡。
伴隨此起彼伏的秦末戰爭的大規模爆發,不可一世的秦帝國頃刻間土崩瓦解,而上黨馮氏入關的一脈,也隨之銷聲匿跡。
漢承秦制,天下甫定。馮姓經此番劫難,可謂元氣大傷。在秦末戰爭、楚漢戰爭乃至漢初「無為而治」的一系列大變動中,史冊中尋找不到馮姓的任何豐功偉績。也許,這一段歷史的沉默正孕育著馮姓的再度輝煌。
漢代,馮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現今人們所接觸的有關馮姓早期發展的資料,基本上是在這一時期成文、定性,並載入史冊的。另一方面,這一歷史時期馮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運也為這種整理提供了生動、翔實的素材。可以說,漢代是馮姓發展過程中的第一次階段性總結。
漢代馮姓發展的顯著標志是馮姓郡望的逐步形成。兩漢時期馮姓的分佈基本上覆蓋了當時華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區域,並且在一些地區, 由於馮姓豪傑名士的大量湧現,形成了以馮姓為主體的聚族性居地。
漢代馮姓輝煌之發端者為安陵馮氏,其代表人物首推馮唐。
漢興置國,出於安全及施政考慮,實行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政策:一方面為了充實關中人口,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六國宗室及大族豪門坐霸一方。漢廷訪得代北馮氏為豪傑之後,於是特遷其大部再入關中,定居安陵。馮唐,正是生長於代北而後遷入安陵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
馮姓早期主要繁衍於今河南、陝西、河北、山西等地,晉末「永嘉之亂」時開始大舉南遷,先後遷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統一前後,仍是國家由混亂走向統一的過渡階段,同時也是人口遷移-頻繁,各姓族活動區域擴大的時期。以馮氏:著名郡望之一——弘農而言,西魏之寧州刺史馮寧被認為是弘農郡的開山之祖。早在西漢時代,馮揚便以「萬石君」而名噪弘農,馮揚家人丁興旺,有子八人,至馮勤一脈尤為榮寵。因此,在馮寧之前,弘農馮氏已有人活躍在此地,可以認為魏地馮氏是弘農早期馮姓的直接起源。當西魏的馮寧刺史興起之時,弘農馮氏已經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來
至隋唐,已有南遷至福建省境的。在這一不斷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黨馮氏,為戰國趙華陽君馮亭後裔;出自河南潁川的馮氏,為東漢大將軍馮異的後裔;杜陵馮氏系西漢左將軍馮奉世後裔;長樂馮氏為宜都侯馮參後裔;京兆馮氏為燕王馮巨集的後裔;弘農馮氏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後裔;河間馮氏為唐監察史馮師古的後裔。
唐宋時期,馮氏先後又有兩次大舉南遷,使馮氏分居於我國江南廣大地區,明、清之際遍及全國各地。另據有關史料記載,山西代州馮氏始遷祖為明初馮有才第五代孫隆奄,今河南西平縣馮氏,是明朝開國功臣,郢國公馮國用的後代,系明初遷入,至今已傳二十四代,五百八十餘年。
馮姓起源馮姓的起源姓名測試
馮姓來源有二 一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之後,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據 元和姓纂 後漢書 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周王室的遠祖名叫棄,據說他的母親...
周姓遷徙姓名測試
秦漢以前的遷徙 周姓最初發源於今陝西渭河平原地區。周初,大規模分封諸候國,這些諸侯國廣佈於黃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區。周姓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陝西向河南東遷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平王東遷洛陽後,周氏得到了大舉的繁衍,曾一度成為巨族。戰國秦漢時期的遷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遷於我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且以河南...
黃姓遷徙姓名測試
黃姓最早的發源地應在金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黃國滅於楚之後,黃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 今河北境 今黃岡 黃陂 黃安 黃梅等地,據說均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 今江陵 荊州 又有一支遷到江夏安陸 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 秦漢之時,黃姓已稱盛於長江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