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出生地起名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渙渙大國,除不多的幾個荒無人煙之地外到處都生活著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當然各地每天也都有新的人口降生。由於孩子的降生之地各有名稱:從小的來說有產房、醫院、家庭、社群、街道、村落,大的來說有省、市、縣、鄉、山、林、川、澤、江、河、湖、海,乃至民族、國家、洲際、世界、星球、宇宙,這些眾多的名稱或其別稱、變通形式也都可以用來起名。並且,如果我們使用得當,起出的還會是別緻而又充滿紀念意義的名字。以孩子的出生地點起名,其實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方法。如被尊為「至聖先師』,的孔子本名孔丘,字仲尼,名和字都來源於家鄉曲阜東南的尼丘山。像這種以出生地附近的山名起名的情況,是以出生地點起名方法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另外,在古代,我國還有一種用出生地稱呼別人的習慣,在這種習慣影響下,有些人原來的名字反而少為人知,這種稱呼幾乎成了一種名字,其實也屬於以出生地點起名的一種特殊現象。其中如中華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又被稱為烈山氏或歷山氏,意思是說他是烈山或歷山一帶的首領,這裡的烈山或歷山就是他家鄉的地名,而當人們提到烈山氏或歷山氏時,至今都知道所指的是他,是他的一個另外的名字,人們在無意之中為他用家鄉的地名起了名字。同樣,相傳黃帝居住在軒轅之丘,也稱軒轅氏。唐代詩人張九齡生於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歷史上又被稱為張曲江;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人稱柳河東;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家於臨川(今屬江西),人稱王臨川;明代政治家張居正祖籍江陵(今湖北荊州市江陵區),人稱張江陵;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是王安石同鄉,也被稱為湯臨川;近代改良家康有為家於廣東南海(今中山市),人稱康南海。
以上這些稱呼都與他們的出生地有關,實際上也都可以被當做是一種由出生地而來的名字,只不過是起名的時間不是在他們出生時罷了。至於古代還有人被用當官或僑居、流放之地的名稱相稱,這些地方雖不是他們的出生地,但也是由地名而來的名字,屬於一種用出生地起名的近似情況。這類的例子如漢代文學家孔融因曾任北海相,人稱孔北海;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曾任彭澤令,人稱陶彭澤;南朝詩人謝眺曾任宣城太守,人稱謝宣城唐代詩人韋應物曾在蘇州任職,人稱韋蘇州;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曾任職於嘉州,人稱岑嘉州;等等,都是如此。利用孩子的出生地點起名,以及由此而來的名字,在今天的人名中其實佔有相當高的比例,即使不少名人的名字也是如此。如郭沫若、劉太行、魏京生、陳魯豫、秦晉、黃河、潘長江、景崗山等名字,幾乎個個都與出生地點或地名有關。其中郭沫若的名字來自於他家鄉附近的兩條河流沫水和若水,劉太行的名字因為他出生在太行山,魏京生的名字表明他是一個生在北京的人,陳魯豫的名字來源於父母祖籍山東和河南的簡稱,秦晉的名字是因為父母分別是陝西(簡稱秦)和山西(簡稱晉)人,黃河和潘長江的名字來源於我國的黃河和長江這兩條河流的名字,景崗山的名字顯然是受了革命聖地井岡山的影響。諸如此類的名字其實還可以舉出很多,我們也從中可見,出生地點的名稱其實也是多種多樣。由於情況比較複雜,加上出生地有時又被稱為籍貫,因此,這種以出生地起名法又可以進一步區分為以出生地起名、以籍貫起名和以出生地與籍貫結合起名三種情況。其中,這種意義上的以出生地起名實際上僅僅指出生地點,前述郭沫若、劉太行等人名字的來源都屬於這種情況。
又如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幼名福鬆,據說是因為出生在蒼松之下才有的名字。「左聯」作家柔石原名趙平福,因為家鄉浙江海寧縣城西有座「金水柔石」橋,便取橋名為筆名,並以筆名傳世。著名畫家黃賓虹本名質,名字來源於家鄉安徽款縣潭渡村南的「濱虹亭」。現代作家老舍的大女兒出生在濟南,老舍給她起名舍濟。著名歌唱演員關牧村生於古代著名的牧野之戰的地方,今河南省新鄉市牧野村(俗稱牧村),父母為了讓她不忘生養她的地方,便為她起名牧村。著名詞作家田漢為兒子起名田海男,是因為他的出生地在_上海。上述這些名字都明自簡潔,兼有紀念意義,其實都是不錯的名字。另外,如有人因為生在洛陽而起名洛生,生在上海而起名申生(申是上海別稱),生在武漢而起名漢生,生在雲南而起名雲生,生在同仁醫院而起名同仁,等等,也都屬於這種情況由於孩子的出生地名稱可以是很多,選取的範圍也相當廣泛,家庭、醫院、村莊、辛卜區、鄉、縣、市、省、國家等的名字都可以考慮,甚至出生地的建築物、家鄉附近的名勝佔跡、地方標誌等的名稱都可以入名。如有一對夫妻家在湘江之濱的衡山腳下,當有廠孩子後為他起名「祝融」。這一名字從表面看來與地名的關係不大,實際上仍與地名有關,是從衡山的主峰名稱祝融峰而來的。衡山是我國五嶽中的南嶽,又稱南山,民間為人祝壽時常說的「壽比南山』『所指的就是這座山。
該山據說石72峰,其主峰祝融峰的名稱來自於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祝融是上古炎帝的後裔,『言為火正,職司南方,以火施化,死後為火神。這對夫妻用他的名字為孩子起名,既有希望孩子勇敢善良的願望,又有祈福孩子長壽之意,更有紀念孩子的出生地點的想法,真可謂一舉三得。利用孩子的籍貫起名,也是一種常見的方法。籍貫又稱祖籍,性質與出生地相近,但又不完全等同於出生地,因為不一定每個人都生在家鄉現在許多人為了事業等常常四海為家,以致遠離家鄉,縣至一輩子都沒有回過祖籍地,但月是故鄉明,對故鄉的深情一直不斷,通過為孩子起名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也是不少人的做法如在許多大城市或我國的沿邊各省區,都可以看到如李粵、黃遼、思湘、念蓉、杭軍、憶南之類的名字,其中粵、遼、湘是廣東、遼寧、湖南的簡稱,而有這些名字的人並不生活在這些省,名字的來源都是為了紀念家鄉、至於念蓉、杭軍、憶南等名字,也各與籍貫成都、杭州、南寧等有關。又如當代有位著名的作家和評論家巴人,他原名王任叔,是四川人。四川古稱巴蜀,為了紀念家鄉,他便以「巴人」作為筆名,這一筆名還被很多人當成他的名字,而他的原名反而很少有人知道。另一位著名作家巴金原名李堯棠,祖籍也在四川,巴金也是筆名。由於他長期生活在七海,這一筆名中的『。巴」也被認為有懷念家鄉之意。把孩子的出生地與籍貫結合起來起名,同樣可以起出很別緻的名字。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在城市,都可以看到用了兩個地名的名字,如前述的魯豫、秦晉,儘管不一定都屬於把出生地與籍貫結合起來的名字,但至少有一些是這樣的。僅以把兩個地名連在一起的名字而言,目前發現的其實有很多.如把一化京和廣州兩個城市的名字連在一起起名「京穗」,用上海和南京的簡稱起名「滬寧」,以及起名秦豫(陝西一河南)、豫川〔河南一四川)、吉貴(吉林一貴州)、甘津(甘肅一天津)、渝蓉(重慶一成都)、京寧(北京一寧夏少、申杭(上海一杭州)、皖青(安徽一青海)、閩蘇(福建一江蘇)、川越(四川一浙江)、秦湘(陝西一湖南)、魯湘(山東一湖南)等,都屬於這種情況。
另外,在20世紀60年代,有不少大城市的青年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到邊疆地區進行開發建設,其中如北京青年到黑龍江和內蒙古、上海青年到新疆和雲南等地的人都很多,有些人還在當地生根,生兒育女。為了紀念這種經歷,便把家鄉的名字與紮根地的名字連起來為孩子起名,起出的名字有京龍、蒙京、滬新、申疆、海新、新浦、新海等,既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又充滿了對紮根之地的熱愛,同時還帶有對子女的期望,讓人透過這些名字就能感覺到熱血的流動。由上可見,出生地等的名字都可以被用來為孩子起名,一個名字往往可以引出一個動人的故事,銘記著人生履歷的開端。加上這種起名方法與其他方法相比可供選擇的餘地更大、更自由,從而使這類的名字極富個性和紀念意義,所以也成為一種常見的起名方法。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研究,還可以發現這類名字的來源還較為複雜,其中有些人的名字可能是國家的名稱,有些則是省區名或市縣名、鄉村街道名、工作單位名、山少11湖海名等,多種多樣,不一而足。其中,用國家名稱或別稱所起的名字有盛中國、李中華、周華生、方華夏等,名字中的「華」既是國家名又是花朵的「花」字的本字,在人名中的使用率相當高,常見的名字還有華強、新華、愛華、文華、子華等。當然,還有人在起這類的名字時使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名稱,如李朝鮮、趙印尼、錢南洋、孫美加、劉亞洲、張中東等,都是如此;用省區名稱或別稱所起的名字主要是採用其簡稱,如豫生、魯生、遼生、陝生、贛生、鄂生、冀生、川生、粵生、晉生、貴生、滇生、閩生、浙生、湘生、桂生等,從名字上一眼便可以看出出生地。當然,也有人起名用省區的全稱,或者用全稱的一部分起名,起出的名字有劉長春、孫青海、王吉林、謝福建、王新疆等。對於那些在省區的名字中有東、西、南、北等方位字的人,不少人也喜歡用這些方位字起名。
按出生地起名姓名測試
按出生地起名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渙渙大國,除不多的幾個荒無人煙之地外到處都生活著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當然各地每天也都有新的人口降生。由於孩子的降生之地各有名稱 從小的來說有產房 醫院 家庭 社群 街道 村落,大的來說有省 市 縣 鄉 山 林 川 澤 江 河 湖 海,乃至民族 國家 洲際 世界 星...
按出生地起名2
如生在山東 廣東的人喜歡以 東 字起名,生在江西 山西 廣西的喜歡人以 西 字起名,生在河南 湖南 海南的人喜歡以 南 字起名,生在河北 湖北的人喜歡以 北 字起名,都屬於這種情況。由於省區的名稱有限,起名時為了避免重名,還可以搭配別的字進行變通,如生在河南就不一定要起名豫生,可以叫豫光 豫強 興豫...
按出生月份起名姓名測試
按出生月份起名 按照孩子出生的月份不同.父母也可給孩子命名.中國對每個月份都有自己不同的稱呼,並且同一月份稱呼也不盡相同.可以看出中國語言的豐富多彩.每年農曆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又稱為 建寅,孟春,太簇,陬月,寅月,春王,嘉明,首陽,新正,復正,三之日,歲首,發歲,就歲,肇歲,芳歲,華歲,早春,孟陽...